當前以同級別燃油車輛與新能源車輛作對比,新能源汽車較燃油車購置成本高4.2萬元左右,每年使用成本較燃油車低1.8萬元左右,預計2-3年后兩者生命周期成本將打平,后期新能源車輛將具備絕對的運營成本優勢。在市場的驅動下,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需求料將明顯分化。其中,經濟性驅動運營類新能源汽車占比提升,優質車型促進消費需求。基于特斯拉等行業巨頭持續推進全球電動化,疊加國內電動車處于多重底部,當下行業處于中長期底部的拐點向上時點,維持新能源汽車行業“推薦”評級。若以2025年新車銷量3000萬輛計算,《規劃》發展愿景中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或將達到750萬輛左右。作為我國當前和未來15年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落地后將為今后新能源汽車產業制定相關規劃提供政策依據,長期利好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全球電動化轉型也在加速。日前德國政府宣布,擬從2020年開始,將插電混動汽車補貼從現有的3000歐元提高至4500歐元;針對價格高于4萬歐元的電池驅動汽車,補貼增至5000歐元。歐洲傳統車企巨頭也在積極擁抱電動時代,包括大眾、寶馬、戴姆勒等都在加速推動電動平臺及車型投放。大眾在其此前發布的2025 together戰略中,計劃2020年推出20款新能源車型,寶馬在第一戰略中指出,2021年純電動車型和插混車型銷量翻番,2025年新能源車銷量占公司總銷量15%-25%。海外車企還積極引入正向開發的電動平臺。如大眾MEB平臺的第一款電動車型ID.3現已發布并將于2019年底在歐洲首發,奧迪e-tron現已上市,寶馬全新電動平臺iNext將于2021年上市,戴姆勒eQ系列車型已經上市。業內人士表示,歐洲加大新能源汽車發展力度示范作用明顯,中長期來看,2020年將是全球電動化元年。國內相關電池及材料企業已成功步入國際供應鏈,海外放量對其利潤將有直接貢獻,看好新能源行業投資前景。對于新能源汽車板塊的投資機會,中信證券
行業研究表示,重點關注特斯拉和LG化學供應鏈,尋找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優質企業。該機構認為,中國電動化供應商,尤其是鋰電池產業鏈最為完善且具備全球競爭力,有望在全球汽車電動化過程中率先受益。整車環節的特斯拉、鋰電池環節的LG化學正處于爆發增長前夕,對其上游需求有望明顯提升,其供應鏈中的中國企業多為各領域具備競爭力的龍頭,短期看增量明顯,中長期看產品壁壘高,具有示范效應,值得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