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領域加力補短板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2019-12-25 11:28:55
要下大力氣抓好糧食生產,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和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穩住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糧食產量。要加快恢復生豬生產,要鞏固鐮刀彎地區調整成果,以北方農牧交錯帶為重點擴大糧改飼規模,提升優勢產區玉米產能,確保全國玉米面積基本穩定。同時,繼續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加大對大豆高產品種和玉米、大豆間作新農藝推廣支持,穩定種植面積,提高質量品質。盡管進口農產品豐富了人們的餐桌,但農產品供給的穩定性風險卻始終存在。從外部來看,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及病蟲害的發生,國際糧食生產不穩定性增強,價格波動較大,過度依賴進口存在糧食安全風險;從內部看,中國一直是‘大國小農’的農業格局,需要養活的人口多,而精壯勞動力則日益不足,土地、水資源相對短缺,各區域農業發展很不平衡。因此,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是十分必要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設施短板必須補齊。加強農村供水和農村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明顯成效,進一步提高農村發展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不僅有利于穩投資、促增長,也是利農惠農的重大舉措。農村基礎設施要進一步優化和完善,補齊“三農”短板還需要多方發力!鞍艳r民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辦好,如飲水問題,不僅要有水喝,還要保障安全。鄉村公共服務也要進一步加強。如針對鄉村老年人,要提供必要的設施和服務,滿足高齡老人吃飯、就醫、照料等需求!叭r”為人們提供糧食、飼料、能源、纖維、旅游等諸多產品和服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近年來,中國農業機械技術發展較快,農業機械化也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農機設備順利應用所需要的高標準農田、水利設施、管網設備、社會服務體系等配套條件卻沒有及時跟上,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中國農業進一步實現機械化與信息化。發展智慧農業,需要較強的網絡信號覆蓋、龐大的傳感器布置、大量的高素質人員。這時,如果‘三農’基礎設施跟不上,就很難實現智慧農業的‘高效+綠色’生產模式。確保相關資金使用科學合理。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農業從機械化不斷向自動化、信息化、標準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從長期來看,加強“三農”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改革,也是加快補齊短板的必然要求。從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到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政策;再從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到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