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社會養老壓力驟然加大,依靠商業保險分擔政府養老醫療壓力、彌補社會保險短板的呼聲不斷高漲。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近兩年來,支持商業保險的制度相繼出臺。近年來,銀保監管部門在引導行業積極參與多層次養老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上仍存在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不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以及現有政策的執行不足。商業保險的功能尚未充分發揮,覆蓋面狹窄。目前,保險業銷售的商業健康保險有5000多種,包括疾病保險、醫療保險、醫療事故保險、護理保險和殘疾收入損失保險。完善商業健康保險和養老保險產品和服務,擴大產品供給,發展專屬保險產品,是《意見》提出的促進商業保險在社會領域發展的第一項政策措施。具體包括:研究拓展稅費健康保險產品范圍,加快發展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積極發展多元化商業養老保險和個人賬戶型商業養老保險,完善個人所得稅遞延式商業養老保險政策,研究開發適宜價格、靈活責任、高效服務的老年人專用保險產品,積極發展教育、育兒、家政、文化等領域的專屬商業保險產品。文化、旅游、體育等,創新發展滿足初創企業、科技企業、新業態從業人員安全需求的保險產品和業務。在“一老一幼”方面,中國保監會要加大養老保險和兒童早期保險的產品供應,制定相應的監管法規,用監管指揮棒推動保險公司更加關注這兩個市場的發展。據了解,銀監會還將研究制定關于豐富保險產品供應、鼓勵產品創新的配套文件指導意見。對于政府支持商業健康保險和養老保險的發展,保險業是激動人心的。除了擴大產品終端供應外,擴大資金使用范圍也是政策重點。支持保險資金投向醫療、養老等社會服務領域。與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不同,保險業是唯一具有經濟補償、風險管理和
融資等多重核心功能的金融機構。保險資金的內在屬性也決定了其“規模大、期限長、來源穩定”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保險資金將有很大的潛力投資于醫療、養老等社會民生項目,服務于實體經濟。在產品端和投資端進一步放開的同時,活動期間和活動結束后的監管也將同步進行。從黃宏昨日的表態來看,保障資金安全是第一位的,因為這關系到廣大市民的養老錢和救命錢。他坦言,無論從債務端到資產端,都要形成全過程的監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