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得到大范圍應用普及 智能經濟成為新熱點
2020-1-8 15:20:46
北京還首次開展了無人駕駛汽車的試驗。無人駕駛汽車在越來越多的城市道路上疾馳。汽車更智能,道路更智能。目前,許多城市都在提升基礎設施信息化水平,并通過大數據引導、智能傳感器分析等方式探索智能交通建設。研究數據表明,單靠智能信號控制就可以減少20%以上的交通延誤時間。隨著網絡基礎設施的優化升級,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迅速擴展,應用范圍迅速擴大。在北京王府井,“智能商業街操作系統”由JD數字技術建成,有望實現智能化和安全排水管理;在河北雄安、蘇寧、商城聯合打造云門零售門店,使整個選址、物流、服務鏈智能化;在無錫,武漢、貴陽等地,信息技術加速向教育、醫療、安防等領域運行,智慧城市正從總體規劃轉變為綜合建設。高速無處不在的5g網絡使得越來越多的設備在無屏、移動和遠程狀態下使用。5g是加速智能經濟衍生和發展的催化劑。用理性的數據代替感性的經驗,將在更廣闊的領域實現智能化管理和決策。在智能時代,數據不再是簡單的排列。它可以影響旅游、購物、社交,代表無數的可能性和一個全新的世界。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到2020年,將有500多億臺機器和設備互聯,2000多億臺聯網傳感器將產生海量數據。數據將帶來更多的“魔力”。如何科學有效地利用數據,對工業和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程度仍然較低。數據質量不高,數據資源流動不暢。要充分挖掘數據的潛力,首先要打破使用障礙。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推進工業數據資源的收集、整合、共享和利用,創新合作模式,支持電信、互聯網、工業等領域首個跨行業大數據應用,以智慧城市建設為出發點,以數據集中共享為途徑,促進一體化發展。讓應用程序返回到值本身。用好這些數據,就是要使經濟質量和效益提高、民生改善成為可能。搭建與生態企業資源共享平臺,通過算法提升包容性價值,利用信息技術助力扶貧,推動科技發展已成為行業的聲音和產業發展的方向。智能經濟的發展需要各方的投入和監督。一方面要加強對人工智能變臉等深度造假技術的防范,從源頭上遏制交通造假。另一方面,要始終以需求為核心,從體制機制上保障信息安全,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