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變
2020-3-7 10:23:16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對防控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新冠肺炎疫情雖然給經濟運行帶來明顯影響,但我國經濟有巨大的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這是理性認識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實際影響,基于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的現實情況作出的科學研判,為我們主動作為、精準施策指明了方向。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堅持用對立與統一的關系看影響。這種影響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機遇。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主要體現在:疫情影響了一些傳統產業的發展,延緩了消費需求的釋放,造成了經濟發展短期的曲折波動,但也積蓄了大量消費需求,激發了新興產業的發展潛能,催生了經濟發展的新形態,為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注入了動力。這種影響是短期的、局部的而不是長期的、全局的。一切事物都是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產業上主要影響第三產業,第一、第二產業所受影響較小,從整體來講對生產影響有限。經濟長期向好的根本沒有變,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經濟之所以能在大災大難之后迅速恢復,實現跨越式發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中華民族多難興邦的精神優勢。這些優勢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方向。黨的堅強領導為經濟長期向好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經濟長期向好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中華民族熠熠生輝的民族精神為經濟長期向好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經濟長期向好的條件沒有變,創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和環境。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催生了超大規模、潛力巨大、供求多元的內需市場。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外貿進出口與利用外資成就斐然。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發展的差異性與不平衡性,可以形成優勢互補、梯次發展的有利局面。這些使我國具備了廣闊的經濟發展空間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有的放矢,為保持經濟長期向好趨勢創造條件。一是要激發市場活力,釋放內需潛能。在保證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盡快復工復產,既有利于提供豐富多樣的消費場景和商品供給,又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經濟收入和消費需求。二是要加強國際合作,擴大對外開放。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穩定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