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產業鏈進入高景氣周期 行業總產值將超4000億元
2020-6-16 13:48:20
北斗組網完成對于衛星導航產業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于賢成表示,2020年是北斗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之年,將為我國衛星導航產業新一輪發展提供重大推動力。北斗應用正在邁向“標配化”發展的新階段。目前,國內外主流芯片廠商已推出兼容北斗的通導一體化芯片,智能手機已成為衛星導航系統最主要的應用領域之一。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在中國市場申請入網的手機有400余款具有定位功能,其中支持北斗定位的近300款。隨著北斗應用的拓展,包括汽車導航后裝、汽車導航前裝、監控終端、高精度定位機等應用,在應用終端銷量的占比逐漸提升。2019年,除智能手機外的北斗導航終端產品銷量占全部終端產品的19%,而2015年僅占5%。目前,含智能手機在內采用北斗兼容芯片的終端產品社會總保有量已超過7億臺/套。在2020年北斗全球系統全面建成之際,北斗將面向全球用戶提供7大服務,在中國及周邊地區所提供的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等服務將為北斗高精度的泛在化應用奠定堅實基礎。而短報文與移動通信的結合,也將有望使短報文應用在手機市場有所突破,開啟大眾規模化應用之門。隨著北斗三號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作為系統的獨特與優勢功能,北斗三號短報文通信服務也將迎來功能性的全面升級,區域服務容量提高到1000萬次/小時。可以預見,高用戶容量、大傳輸量、小型化、低功耗的北斗三號短報文服務,必將拓展形成更大的北斗通信服務新應用市場。隨著用戶群體的擴大,北斗短報文的資費也有望顯著降低,進一步提高對大眾用戶的吸引力。北斗標準的國際化正逐步滲透到民航、海事、移動通信、船載設備、電力等細分領域,并細化落實。2019年,北斗國家標準和專項標準陸續發布,并已經走向國際。例如,北斗全球信號技術指標基本完成驗證,預計于2020年可進入國際民航組織標準;支持北斗三號新信號的首個5G移動通信國際標準成功立項;北斗中軌搜救載荷相關標準文件制定和入網測試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首個北斗船載終端檢測標準通過了國際電工委員會審議。北斗三號衛星部組件已實現了100%國產化,衛星核心的元器件也全部實現國產化。我國實現了衛星導航基礎產品(天線、芯片、板卡、接收機)完整的產業鏈,多家產業鏈公司已取得不俗成績。司南導航、北斗星通等公司占據高精度芯片市場的較大市場份額;接收機制造的廠商如中海達、華測導航都已在產品中推廣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板卡;天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被北斗星通子公司華信天線壟斷;海格通信北斗三號全球信號多模多頻射頻芯片在用戶實物比測中成績第一,實現北斗三號全球信號多模多頻基帶芯片率先一次性流片成功。北斗產業鏈產值呈現向下游領域傾斜趨勢。下游批量應用場景的落地將形成規模效應,帶動上游芯片和模組等器件通過規模批量實現成本控制,整個北斗生態系統有望形成良性循環,進入產業高景氣周期。北斗導航本質上是構建精準時空網絡的底層平臺技術,是未來萬物聯網的重要傳感器之一,預計未來北斗衛星將與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技術方向互聯融合、相輔相成,徹底變革國內通信網絡設施形態,并且為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