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專項工作行動計劃 工業互聯網將進入快速成長期
2021-6-8 14:23:25
一段時間以來,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的蓬勃發展,第一批新能源動力電池進入大規模退役期。預計2025年我國動力電池退役量將接近80萬噸,大型動力電池逐步退役。如何在更好地回收利用的同時加強監管,避免新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引起了廣泛關注。新能源汽車的誕生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環保的需要,也體現了綠色出行的生活方式。如何處理報廢的動力電池是一個常見的問題。目前,在動力電池回收后的梯次利用環節,存在著經營模式相對單一、使用規模有限、運行效率低等問題。如何降低成本,實現多場景使用還有待進一步探索。我們也應該看到,一些廢舊動力電池流入“黑作坊”制造小功率電池庫,或者干脆加工冒充新電池,甚至用當地的方法提取貴金屬,給安全和環境帶來隱患,加強監管迫在眉睫。增加正規回收企業數量,不斷壯大解決動力電池回收問題的專業隊伍。早在2018年,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和動力電池回收追溯綜合管理平臺已經啟動,統一的追溯監管平臺也正在建立,并與國家平臺對接,實現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監管。相關政策措施的出臺,為解決這一問題建立了制度框架。要進一步解決動力電池回收問題,需要多方聯動,多措并舉,從制度、管理、技術等方面制定有針對性、準確的政策,為了解決電池無法回收的問題,有必要建立更廣泛的回收體系。將動力電池回收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納入回收監管體系,構建一體化的可追溯監管平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監管的市場化回收體系,從根本上切斷非法利益輸送鏈。同時,要加強政府引導的配套政策。如加大對磷酸鐵鋰回收技術研發的投入支持,研究合適的補貼方式和范圍;探索市場上廢舊電池無人回收處理政策;擴大梯隊電池規模和場景,鼓勵梯隊電池儲能系統和基站備用電源參與電力需求側響應等。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進入加速發展的新階段。解決動力電池回收問題,要進一步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加快以企業為主導的技術模式創新,在銷售、回收、再利用、技術研發全產業鏈上下功夫。如加強電池快速檢測與分類、三元鋰電池儲能技術和磷酸鐵鋰回收技術的研發;引導企業探索非電場梯次利用新模式;鼓勵探索應用“車電分離”、換電、電池租賃、能源服務外包等新模式,同時營造全民參與的社會氛圍,宣傳廢棄動力電池的環境安全風險及相關政策,加大違法行為曝光力度,增強全社會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意識。